戒色是为了啥?断除淫心。《楞严经》曰:『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』断淫心,是真修行人的目标。这个目标,在于要出离生死的。我每次滑小红书时,很常看到“戒色”或是问相关问题的帖子。常点进去围观大家对“戒色”的理解。发现,大众仅限于在“邪淫”上。不邪淫。如,邪淫里一个小分支“手Y”。不要行手Y。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?希望通过不手Y,令生活变得美好。所以,只要他们生活引来美好,或是脱单有伴侣后,戒色这事就无关紧要了。这可不是“戒”啊。持戒,是一辈子的。从受戒那一刻,到死的那一天都要严持净戒。为什么要严持戒律?真发心要解脱生死,要断除淫心,断除欲念,在这些发心的基础上,自然会推动自己去严持净戒。
一般上,在网上看到讲“戒色”的。他们都不是真正要断除的修行人。他们只想暂时的控制欲望而已。当有对象后,欲望的宣泄口自然会被合理化。甚至有的人会说,那种叫作“正淫”。可实在讲,正淫也是要断的。
佛教的淫戒,有两种。
一,在家居士,五戒之一,不邪淫戒。不邪淫戒属缓。缓是对于在家居士的“方便说教”。从“缓”逐渐是要达到“断”的。在家居士更进一步,修持“梵行”。此时就到了发心要断淫心的阶段。不邪淫戒(即正淫)是初阶。而真正入解脱道的法门,是“梵行”。梵行等同于出家众的不淫戒。能持梵行,就知道一心要断淫的。
二,出家众的戒律,不淫戒。不淫戒属“急”。急,当下持戒目的,为了是要究竟断淫的。是究竟的说教。淫心,是究竟要断除的。
现在很多人念佛。网上刷佛号评论,铺天盖地的。他们好多其实也不一定了解佛戒。中峰大师言:『念佛须当戒淫欲,淫欲断时生死断』。从此处就能明白。念佛,它有指向性的。要明白这个戒律,行持。目的是干什么的。
佛教的戒淫的方法呢?最广泛的,有两种。一,不净观,二,白骨观。在《禅秘要法经》有这两观的详细修持步骤。从XX到XX,逐一起观。在网上,流传许多“不净观”的图,即人类尸体的图片。严格来讲,观看这些图片来戒色不是佛教修“不净观”的方式。佛教术语讲,“正观”。正观,要依照佛经一步一步修持的。“先起A观,A观成后,起B观,B观成后,起C观。”。。。观就是想象。想象的范围不能“自定义”。要老老实实照佛经的方式修持。白骨观也是类似于不净观。其目的,在于断除淫欲。
在过去,佛陀时代。修行人修不净观。他们有更直接的方式。无论是大乘或小乘经典,都有记载:『尸林』。现代文明,很难有这种曝尸荒野的树林。难有这种机会直接观摩尸体,修持来断欲念。这种视觉和嗅觉上的冲击。和网上的照片没法比。如果知道看图修的,我个人建议还是依止《禅秘要法经》修观比较好。
除了佛经,祖师大德编撰论著也有相关戒淫欲的法语。比如,《生死关全集》的戒淫欲篇。祖师大德,一段一段的偈语(不长)。我个人很推荐。
最近,我发现个“年轻人”讲经说法的频道。底下很多人留言分享个人经历。99%都是励志史,包治百病论,改命成功学。嗯。。。有请“四十米长刀”~~~
有一位评论者,估计他看到那么多成功人士的分享,心痒痒地感叹:『我也有念心经,念到都背起来,但尚未感受到生活中,念与不念的差别在哪里。可能还不够有智慧』
我就在他的评论底下留言:『你想要什么差别?好多人念经都想要得到什么好处。或感受点什么。这叫“心外求法”。心外求法,无有是处』。